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
塑料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材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塑料的不可降解性,人们对塑料造成的环境危害格外关注。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塑料带来的影响不仅 限于外部环境,甚至对人体也存在潜在影响。
1、人体内的微塑料
微塑料的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Richard Thompson教授首 次提出,通常情况下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但也有些可达微米甚至纳米级。
这一概念起初用来评估塑料对海洋的污染及其对海洋生物的潜在危害。但微塑料影响的可能并不止海洋生物,2018年举行的欧洲肠胃病学会上,研究人员首 次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其直径大多在50到500微米之间。
2、吃塑料的一生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 球塑料产量逐年递增。据统计,1950~2017年就有5300吨塑料被丢弃在垃圾场或自然环境中,海洋中积累了大量的塑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大型塑料制品的化学和物理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微型和纳米级别的塑料颗粒,流向我们的食物和水源中。
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消化道环境仍属于体外环境。这些塑料大多也都会随着人体代谢随粪便排除体外。但一份来自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的研究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人体或将与微塑料共生的现实,在该项研究中,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 次在人类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研究人员检测了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品,发现在17人(77%)的血液中都存在微塑料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有1.6微克。
2021年初,来自Environ Int杂志的一项名为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拉曼显微光谱法,在母体、胎儿和羊膜中均发现了微塑料。进一步的探索还发现,这些微塑料所携带的物质会或对人体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并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关于微塑料的危害,目前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不确定因素和未知因素太多导致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定性。但有一些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微塑料这个载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3、受害更重的儿童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的主要受试者大多为成年人。而接触塑料制品相对更为频繁的儿童,则更容易受到微塑料的影响。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大便中微塑料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
2020年一项发表在Nature Food的研究则发现,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推 荐的奶粉冲调方法,将奶瓶用热水消毒、风干,然后用70℃的热水冲泡配方奶,再上下摇晃均匀,瓶中的微塑料颗粒每升可高达1620万颗。研究还指出,水温越高,瓶中的微塑料颗粒越多:当水温从25℃升高到95℃时,微塑料颗粒从每升60万颗增加到每升5500万颗,接近100倍。
事实上,儿童奶瓶常用的聚丙烯(PP)是目前世界上常用于制造食品制备和存储所需的相关器皿的一种塑料,常用于制造饭盒、水壶和婴儿奶瓶(IFBs)等日常用品,尽管聚丙烯被广泛应用,然而人们对这类容器的微塑料释放量知之甚少,直到现在这一问题才引起重视。为此,来自爱尔兰先进材料和生物工程研究中心(AMBER)、都柏林圣三一大学(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研究人员,针对使用塑料婴儿奶瓶的过程中如何大限度地降低微塑料颗粒的释放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套有关婴儿奶粉配制的相关建议。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修改奶瓶灭菌和奶粉配制程序,可以显著降低聚乙烯婴儿奶瓶中的微塑料释放量。以下是研究人员提出的具体建议。
一、奶瓶灭菌程序:
使用玻璃或不锈钢材质的水壶、炊具等器皿,将为奶瓶灭菌的水烧开;待到灭菌水冷却至室温后,再用它冲洗奶瓶至少3次。
二、沏奶程序:
使用玻璃或不锈钢材质的水壶、炊具准备热水;使用至少70℃ 的水在非塑料容器中配制婴儿配方奶粉,待冷却至室温后,将配制好的配方奶粉倒入婴儿的塑料奶瓶中。
三、注意事项:
不要将配制好的奶粉,放在塑料容器中重新加热,同时避免使用微波炉加热;在任何时候都请勿大力摇晃瓶中的水或奶粉;请勿使用超声波清洗法清洗塑料奶瓶。
转载免责声明:新闻频道部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出处所有,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传递市场信息,不做任何医疗诊断或投资建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要求,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热门肿瘤医院
热门整形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