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别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疾病首页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就医指南
挂号科室: 内科,血液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危重症科,妇产科,肿瘤科,急诊科,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细菌感染人群,败血症、脓毒血症人群
治疗方法: 控制感染,清除子宫内容物,抗肿瘤,对症支持治疗,肝素,抗血小板药物,抗纤溶药物,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抗凝血酶药物
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脓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动脉栓塞,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郎-奥韦综合征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肿瘤切除,子宫切除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疾病简介 病因病理 病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用药 预防保健
展开

临床表现

(1)出血:本病的出血特点为自发性和广泛性出血。出血部位轻者可仅见皮肤出血点,重者可见广泛的皮肤、粘膜出血或血肿,也可以有胃肠道、肺和泌尿生殖系的出血。可以有暴发性的局部坏疽。其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为手术切口、伤口、针刺部位渗血不止,分娩时大出血或渗血不止。临床上出血严重程度不同,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及肺部出血常为死亡原因。

(2)休克:休克或低血压常见于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轻重不等,可短时间出现或呈不可逆性发展,多见于由血管内皮损伤所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织损伤(如肿瘤、白血病)引起的本病很少并发有低血压。本病并发休克的特点是:

①多数为难治性休克;

②肺动脉和门静脉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及动脉压降低;

③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液瘀滞、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体液外渗、血容量减少。休克发生后会加重本病,造成恶性循环,预后差。

(3)栓塞:广泛性的微血管栓塞,造成血液动力学的障碍,导致各种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减退。栓塞的一般症状为局部充血、出血或肢端发绀,未梢部位长期栓塞可导致鼻炎、耳壳的干性坏死。内脏栓塞常见于肝、肾、肺、脑、胃肠道或同时多种器官的栓塞,表现为少尿、呼吸因难。意识紊乱、昏迷、惊厥、腹痛、腹泻与腰背痛等。

(4)溶血:血管内溶血可导致本病,而反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微血栓及纤维蛋白沉积物的形成又使红细胞变形、破碎而溶血。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严重者有少尿或无尿。大量的溶血与出血,使临床上还可见贫血及其伴随症状。

(5)神经系统:颅内微血管广泛血栓形成和休克所导致的脑缺氧、水肿、出血,反映到临床上可见到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嗜睡、烦躁、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脑出血、脑水肿、大动脉供血障碍可直接造成病人的死亡。

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不是基于单个实验室值,而是根据实验室标记物和已知可导致DIC的疾病的一致病史相结合。符合DIC的实验室标记包括:

·特征病史(这很重要,因为严重的肝脏疾病本质上可以与DIC具有相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反映的基本消耗和受损的合成凝血级联。

·最初认为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用于DIC的诊断,但由于它是一种急性期反应物,因此由于潜在的炎症状况而升高。因此,超过57%的病例会出现正常(甚至升高)的水平。但是,较低的水平更符合DIC的发病过程。

·血小板计数快速下降

·发现高水平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D-二聚体,是由于循环中纤维蛋白的存在刺激了强烈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外周血涂片可显示由于血栓剪切应力而破碎的红细胞(称为裂孔细胞)。然而,这一发现对DIC既不敏感也不特异

国际血栓形成和止血协会已经提出了一种诊断算法。对于公开DIC的诊断,该算法似乎具有91%的敏感性和97%的特异性。5分或更高的分数与DIC兼容,建议每天重复该分数,低于5分的DIC暗示但不肯定,建议仅偶尔重复:已经建议在DIC的诊断和管理中使用评分系统,以改善结果。

存在已知与DIC相关的潜在疾病(否= 0,是= 2)

整体凝血结果

·血小板计数(> 100k = 0,<100 = 1,<50 = 2)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例如D-二聚体(无增加= 0,中等增加= 2,强烈增加= 3)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秒= 0,> 3秒= 1,> 6秒= 2)

·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 / L = 0; <1.0g / L = 1)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合作医生
张晓辉
张晓辉 主任医师
血液科
擅长: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血小板疾病等特色诊治
相关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