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别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
疾病首页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就医指南
挂号科室: 内科,血液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危重症科,妇产科,肿瘤科,急诊科,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细菌感染人群,败血症、脓毒血症人群
治疗方法: 控制感染,清除子宫内容物,抗肿瘤,对症支持治疗,肝素,抗血小板药物,抗纤溶药物,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抗凝血酶药物
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脓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动脉栓塞,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郎-奥韦综合征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肿瘤切除,子宫切除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疾病简介 病因病理 病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用药 预防保健
展开

病因

引起DIC的病因很多。根据国内一组材料的分析中,以感染为常见,约占发病总数的1/3以上,其次为恶性肿瘤(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内)两者合并一起占病因的2/3左右。广泛的外科手术、组织损伤、产科意外、体外循环等也都是DIC发生的常见病因。

各种病因发生DIC的发病机理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几种引起DIC的机理如下:

(一)感染

革兰阴性及阳性细菌的败血症均可引起,但以革兰阴性的细菌更常见,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伤害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非细菌感染引起的较少见,如病毒、立克体、原虫、螺旋体及真菌感染等。细菌感染的发病主要包括细菌感染本身的因素及所产生的内毒素。细菌感染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进凝血、补体对凝血、纤溶及激肽系统的激活也有关系。关于内毒素,实验中已证明,如在试管中将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加入血液中可引起单核细胞的原生膜上产生组织因子活性。如果在兔类用大量烷化剂消耗单核细胞后注射内毒素就不会发生DIC,内毒素接触血管内皮细胞也会产生组织因子活性。但目前也有发现在革菌阳性菌胞壁中的Peptidogyciw(一种诱发DIC的肽醣)与techoic酸的含量比例与DIC的发生也有关,足见在感染中引起DIC的病理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缓激肽对血管有强烈的舒张作用,是感染中引起血压下降和发生休克的一方面原因。

(二)恶性肿瘤

癌肿中以胰、肾、前列腺、支气管等的癌肿,DIC较常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容易并发DIC。在癌肿DIC特别容易发生在有广泛转移或有大量组织坏死的病例,这是因为在这些病例中,肿瘤细胞分泌出大量的粘蛋白,组织因子、前凝血物质、蛋白分解酶,具有促进凝血和促发DIC的病理作用。Trousseau综合征是恶性肿瘤发生慢性DIC的病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游走性动静脉血栓,甚至可以是首发的表现。

(三)产科意外

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高渗性盐水流产、妊娠毒血症、死胎滞留、子宫破裂、剖腹产等,均可见到发生DIC,发病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羊水和胎盘等组织有大量的组织因子进入血循环,促进血液凝固,此外,高凝状态及血管及血流的异常改变也可能是发病的因素。

(四)其他

①严重的头部损伤并发DIC可能由于有潜在凝血活性的因子通过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凝固。

②毒蛇咬伤引起DIC,除组织损伤后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促进凝血外、蛇毒本身的分泌物质也有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

③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物的排斥反应等引起DIC,主要是疾病中的异常免疫机理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补体激活对促进凝血机制有关。

④肝病如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及其他有严重肝功能损害的病例中,也容易发生DIC,其原因除由于以上相类似的血管内皮损伤和促凝物质的影响外,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由于在肝病中吞噬和清除促凝物质的功能减弱。

⑤体温升高,酸中毒、休克、缺氧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诱发或加重DIC、溶血性疾病或溶血反应中,红细胞也可促发促凝物质诱发或加重DIC。

常见疾病有

·妊娠并发症:羊水栓塞、先兆子宫破裂。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出疹性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华佛氏综合症、恶性疟疾、败血症(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

·大量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严重的复合性外伤、横纹肌溶解症。

·恶性肿瘤:前列腺癌、肺癌、消化道各种粘液腺癌、各种急性白血病。

·心、肺、肾、肝等内脏疾患: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的心力衰竭、肝硬化、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糖尿病酸中毒、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结缔组织病。

·血液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以及不调和输血引致的反应。

·外科手术:胸部、盆腔及前列腺手术、使用体外循环机等。

·急性中毒的严重感染、大出血、酸中毒、溶血等,可能诱发。

·其他:中暑、过敏反应、毒蛇毒液蛰入,如史蒂芬条蛇。

病理

在体内平衡条件下,身体保持良好的凝结和纤维蛋白溶解平衡。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产生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 稳定的纤维蛋白凝块是止血的最终产物。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然后起作用以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会产生纤溶酶(在凝血酶存在下),纤溶酶负责纤维蛋白凝块的溶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分解产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多肽(FDP)或纤维蛋白分裂产物(FSP)。在体内平衡状态下,纤溶酶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纤溶酶是凝血的主要蛋白水解酶,对于血凝块的分解或纤维蛋白溶解也是必需的。

在DIC中,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失调,其结果是广泛的凝血并导致出血。不管DIC的触发事件如何,一旦启动,DIC的病理生理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相似的。DIC的一种关键介质是称为组织因子(TF)的跨膜糖蛋白的释放。TF存在于许多细胞类型(包括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表面上,通常不与全血循环接触,但在血管受损后会暴露于血循环中。例如,TF是由于暴露于细胞因子(尤其是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和内毒素而释放的。这在败血症条件下DIC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TF在肺,脑和胎盘组织中也很丰富。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DIC在患有严重创伤的患者中容易发展。暴露于血液和血小板后,TF与活化因子VIIa(通常以微量存在于血液中)结合,形成外源性肌腱蛋白复合物。该复合物进一步将因子IX和X分别激活为IXa和Xa,从而导致共同的凝血途径并随后形成凝血酶和血纤蛋白。

内毒素的释放是革兰氏阴性 败血症激发DIC 的机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治疗引起白血病粒细胞前体的破坏,导致其储存颗粒中释放出大量蛋白水解酶,从而引起微血管损伤。其他恶性肿瘤可能会增强各种致癌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T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释放,从而阻止纤维蛋白溶解。

过多的凝血酶是由凝血级联反应的过度激活引起的。过量的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最终在循环中留下多个纤维蛋白凝块。这些过多的血凝块会捕获血小板而变成更大的血凝块,从而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血栓形成。血块在微循环系统,大血管和器官中的沉积是导致缺血,DIC受损,器官灌注受损和终末器官损害的原因。

在该过程中还消耗了凝血抑制剂。抑制剂水平的降低将允许更多的凝结,从而形成正反馈回路,其中增加的凝结导致更多的凝结。同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这归因于血小板的滞留和消耗。在形成多个凝块时会消耗凝血因子,这会导致DIC出现出血。

同时,过量的循环凝血酶有助于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导致纤维蛋白溶解。血凝块的分解会导致FDP过量,而FDP具有强大的抗凝特性,会导致出血。过量的纤溶酶还激活补体和激肽系统。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患有DIC的患者表现出许多临床症状,例如休克,低血压和血管通透性增加。DIC的急性形式被认为是血管内凝血过程的一种极端表达,其正常稳态平衡边界被完全破坏。DIC与不良预后和高死亡率相关。

然而,最近对DIC的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假设和解释提出了挑战。在动物模型中对脓毒症和DIC进行的研究表明,肝细胞表面的高表达受体称为Ashwell-Morell受体,可导致因肺炎链球菌(SPN)和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菌血症和败血症中的血小板减少症。在SPN败血症中观察到的血小板减少不是由于消耗凝血因子(如血小板)的增加,而是由于该受体的活性使肝细胞摄取并迅速清除了循环中的血小板。通过除去促血栓形成的成分参与DIC的凝血病,Ashwell-Morell受体可减轻DIC的严重性,减少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并提高生存率。在DIC中以及在缺乏该受体的一些组织中观察到的出血可能继发于血栓形成增加而机械性血管屏障丧失。这一发现可能对设计降低DI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这导致血管中过多的血栓形成。由于大量凝结,因此消耗了引起出血的凝结因子。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合作医生
张晓辉
张晓辉 主任医师
血液科
擅长:血液系统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出凝血疾病,血小板疾病等特色诊治
相关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