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骨折究竟有哪些危害?如何实现脆性骨折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2018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于50岁人群中,骨质疏松发病率我国 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 29.1%,男性为 6.5%。45岁以上骨折患者当中,75%的骨折与骨质疏松相关。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晚年健康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预计到2050年,我国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骨折(即脆性骨折)患者将高达599万例次。而这其中,髋部骨折作为脆性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类,尤其可能对老年群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脆性骨折究竟有哪些危害?如何实现脆性骨折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拜访了北京建宫医院骨伤科李永副主任医师,共同助力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健康生活。
1、脆性骨折危害究竟有多大?
以髋部脆性骨折为例,李永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当下脆性骨折可能带来的深远危害。作为脆性骨折常见发生部位之一,患者发生此类髋部骨折后,往往会伴有相当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下肢短缩等问题,并造成不可逆的下肢功能障碍。很多情况下,即使经手术处理,患者仍然难以恢复到术前状态。据统计,这一问题在临床发生率可达50%,其中20%~30%的患者会受其严重影响,继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而更为严峻的问题是,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处于极高水平。李永主任介绍道,在此类骨折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患者死亡率可达10%,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其中,绝大多数患者的死因都是由于骨折发生后长期卧床所导致的血栓、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也正是因此,髋部骨折常常被人成为“人生终末一次骨折”。
2、脆性骨折如何治疗?
李永主任指出,由于髋部脆性骨折的发生多见于老年人,而此类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的等老年性疾病,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时风险巨大,而选择保守治疗时又往往容易出现血栓、肺炎、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致使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难以寻找到较为恰当的治疗方案。综合各方面考虑,目前针对此类疾病在无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仍然选择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及时经全面评估,在整个围术期内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多重风险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在术前,患者心肺功能和手术耐受水平就是决定能否正常开展治疗的一道难关,需要进行充分且全面检测和评估;术中,由于患者存在骨质疏松,其骨折复位难度较大,易出现再骨折风险,且不管是进行假体置换还是内固定均有复位失效或固定松脱可能;术后,由于患者年龄较大,恢复能力较弱且常因各种原因治疗依从性不佳,术后康复治疗效果往往较差。也正是因此,当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呈现出极高的致残率,而高致残率随之而来的长期卧床,也导致了致死率的升高。
3、脆性骨折如何预防?
从临床角度来看,任何疾病管理的效果都是预防大于治疗的,而追根溯源,脆性骨折的根本原因,还是患者骨质疏松问题的不断加重。作为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预防才是减少脆性骨折危害值得关注的重点。
李永主任强调,骨质疏松的预防应当从身边的细微行为做起,包括但不限于增加食谱中肉、蛋、奶等蛋白质含量较高食物的比例;合理补钙;适当加强运动;增加日照时间,预防跌倒等。其中,跌倒作为导致老年人脆性骨折常见的直接原因,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4、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
李永主任也表示,由于骨质疏松患者疾病发生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预防其实仍然相当困难困难。,所以当下能够实现在患者发生骨折前早起发现早起治疗就尤为关键。在临床中,目前对于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已经有了较为简单便捷的检查方案,即骨密度的测定。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是实现骨质疏松早诊早治,减少危害的重要手段。
临床当中,患者骨密度常常以T值表示,其标准如下:
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
T值 > -1.0,为骨量正常;
-1.0≤ T值 ≤ -2.5,为低骨量;
T值 < -2.5,为骨质疏松;
T值 < -2.5,伴1处以上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在上述标准中,如出现T值<-2.5,或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均需及时就医进行治疗。T值在-1.0 ~-2.5之间者,如出现胸背痛或周身疼痛,同样需要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目前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干预方式包括除了前文所述的补充钙源、增加食物蛋白摄入、增加日照等,药物治疗也是目前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重要一环,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促进钙吸收的药物,阿仑膦酸钠、降钙素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药物。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疾病特点,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转载免责声明:新闻频道部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出处所有,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传递市场信息,不做任何医疗诊断或投资建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要求,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热门肿瘤医院
热门整形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