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孢子丝菌病 (别名:申克氏孢子丝菌 )
疾病首页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就医指南
挂号科室: 皮肤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
多发人群: 农民或野外作业的工人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热疗
是否传染: 有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炭疽病,芽生菌病,足菌肿,兔热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疾病简介 病因病理 病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用药 预防保健
展开

一、固定型孢子丝菌病

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好发于面及颈部、手背、前臂等外露部位,局限于初发部位。皮损呈多形性,常见的皮损形态有丘疹、结节、脓疱、浸润样斑块、溃疡、肉芽肿,还有相对少见的疣状改变及呈坏疽样皮损。由于固定型孢子丝菌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上最易误诊为皮肤结核、肿瘤、肉芽肿、慢性溃疡、非真菌性感染等。

1、溃疡型可见一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大小不一,边缘可见坏死组织,溃疡呈鲜红色,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

2、丘疹小结节型皮损中央可见红色结节,表面可覆有结痂,周围可见围绕结节排列的数个红色丘疹。

3、鳞屑斑片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上覆较厚的灰黄色鳞屑。

4、疣状型即皮肤结核样表现,这一型易被误诊为皮肤结核,皮损表面可见明显的疣状增生,部分增生表面可坏死形成凹陷。

5、肉芽肿型皮损呈突出皮肤表面的一个红色或暗红色表面发亮的增生物,形似肉芽肿。

二、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好发于四肢,多为单发,双侧分布的少见。典型的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原发皮损即初疮常在四肢远端,通常发生在外伤后数日或数月,局部出现丘疹或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中央坏死形成溃疡,表面有脓液或覆有厚痂。初疮发生后,经过数天或数周,沿着淋巴管出现向心性排列成串的新结节,一般后发生的结节较少破溃。该型发生于面部时,初疮的皮损表现亦如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但后发皮损常沿淋巴管分布,易于诊断,误诊及漏诊率较低。病程呈慢性。

三、特殊类型的孢子丝菌病

这一型少见,属于皮肤型孢子丝菌病,但在临床表现上无法归类到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包括玫瑰痤疮样、痤疮样、带状疱疹样。

1、玫瑰痤疮样好发生于颜面中部,以鼻部为多,临床表现为局部皮损发红,其上可见炎性丘疹以及小结节。

2、痤疮样多发生于面颊部,皮损表现类似痤疮,为红斑上散在或较密集的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或结节。

3、带状疱疹样此型更少见,皮损区域类似于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临床表现为条带状簇集分布的红色丘疹、结节。

四、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

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在临床上少见,可继发于皮肤淋巴管型或自身接种所致。该型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为全身多处散在的多发性结节,结节化脓、破溃,可排出少量黏性分泌物或脓液、血液,继而形成增殖性溃疡或树胶肿样变。头面部、躯干、四肢均可发生,预后形成增殖性或萎缩性瘢痕。此型很少侵及内脏及黏膜,若不及时治疗可波及骨关节系统。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临床病例较少,易于误诊。该型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偶见全身症状严重者。

五、黏膜孢子丝菌病

黏膜孢子丝菌病少见,偶可继发于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在口腔、咽部或鼻部损害初呈红斑、溃疡或化脓性肉芽肿,后演变成肉芽肿性、赘生性或乳头瘤样损害。常有疼痛,并伴局部红肿及附近淋巴结的硬肿。

六、皮肤外型孢子丝菌病

此型在临床上偶见,又称为内脏型或系统型孢子丝菌病,可累及骨、骨膜及滑膜、眼部、脑膜、肺部、心脏、肝脏、脾脏等部位。好发于免疫功能不全,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吸入病原体的孢子,再经过血行播散至内脏系统。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