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孢子丝菌病 (别名:申克氏孢子丝菌 )
疾病首页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就医指南
挂号科室: 皮肤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
多发人群: 农民或野外作业的工人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热疗
是否传染: 有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炭疽病,芽生菌病,足菌肿,兔热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疾病简介 病因病理 病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用药 预防保健
展开

孢子丝菌病的初筛是靠临床丰富的经验,怀疑孢子丝菌病后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真菌学检查,必要时做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一、典型临床表现

结合患者病史、流行区域、皮损沿淋巴管呈串珠状排列的结节、肉芽肿、溃疡等,容易考虑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的诊断。皮肤固定型及播散型的损害形态多样,对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不典型又久治不愈的炎性丘疹、结节、溃疡、疣状损害、肿瘤样损害且在疾病流行区的均应考虑本病。

二、真菌学检查

临床标本取病灶渗出液、脓液及痂皮、组织块等进行直接镜检涂片,革兰染色或PAS染色,高倍镜下可见染色阳性的卵圆形或梭形小体,临床标本直接镜检常由于菌数少而阳性率低。真菌培养是诊断孢子丝菌病的金标准,观察菌落生长及显微镜下形态,符合孢子丝菌特点可确诊。孢子丝菌为双相性真菌,在沙氏培养基上室温培养为菌丝相生长,在脑心浸液血培养基上37°C培养为酵母相。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孢子丝菌病组织病理特征性改变是混合性炎性细胞肉芽肿改变,可见典型的三区病变,中央为化脓区,由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构成;其外为结核样区,由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少量的多核巨细胞构成;最外层为梅毒样区,由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构成。皮损内可见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有时可见星状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组化诊断包括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孢子丝菌,均显示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

四、精制孢子丝菌素皮肤试验

0.1%精制孢子丝菌素0.1mL,前臂屈侧皮内注射,24~48h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0.5~1.0cm直径的红色斑丘疹为阳性,具有快速诊断参考价值。该方法在我国尚未广泛推广应用。五、分子生物学诊断及分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者最初采用RFLP的方法对孢子丝菌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分型,mtDNA具有母系遗传、拷贝数多、突变率高、极少发生重组等特性,在菌种鉴定基因分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RAPD是指利用随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基因组中碱基的缺失、重排、插入或突变,会形成图谱条带的多态性。有学者认为菌株基因组的带型与地区来源相关,可能更适合于区域内的菌株型别鉴定。

3、RDNA序列分析ITS区序列具有适合的保守性和可变性,使其作为进行真菌种间分类及种内分型最可靠方法之一。虽然利用ITS区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可靠性和分辨率均较好,但是测序所需时间较长,操作繁琐,并不适用于临床的分型研究工作。

4、钙调蛋白基因序列分析(CAL)CAL是目前对孢子丝菌分型应用最广泛的方法,CAL基因大小约685个bp,其中不变位点474个,信息位点180个,非信息性位点34个。有研究认为CAL是一种对孢子丝菌诊断及分型敏感及特异性均高、操作简单的方法。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相关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