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手足口病 (别名:小儿手足口病,HFMD,口腔疱疹 )
疾病首页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就医指南
挂号科室: 儿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多发人群: 儿童
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 有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口蹄疫,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样湿疹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疾病简介 病因病理 病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用药 预防保健
展开

1、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我国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见。肠道病毒属RNA病毒类的微小RNA病毒科,病毒颗粒小,呈20面体立体对称球形,直径约24~30nm。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该类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摄氏度可存活1年。因病毒结构中无脂质,故对乙醚、来苏、氯仿等消毒剂不敏感。但病毒不耐强碱,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等能使其灭活。

2、发病机制

手足病(特别是EV71感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肠道病毒由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后,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增殖,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并随血流播散至脑膜、脑、脊髓、心脏、皮肤、黏膜等靶组织继续复制,引发炎症性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由于宿主的防御机制,感染可被控制而停止发展,成为无症状感染或临床表现为轻症;仅极少数患者,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成为重症感染。对各种靶器官的趋向性部分决定于感染病毒的血清型。近年来有研究证据显示,机体的细胞屏障。主要是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在EV7I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合作医生
朱晓东
朱晓东 主任医师
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
擅长:危重小儿急救、重症感染性疾病的救治、危重小儿后遗症治疗、小儿免疫性疾病诊治、各类儿外科术后监护与治疗。
相关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