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颌面部放线菌病 (别名: )
疾病首页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就医指南
挂号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多发人群: 20~50岁男性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支持性治疗
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放线菌病,肺放线菌病,骨放线菌病,诺卡放线菌病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疾病简介 病因病理 病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用药 预防保健
展开 颌面部放线菌病症状 常见症状 颌下腺疼痛、压痛 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脓肿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细菌学检查,如果早期临床不能确诊,必要时可做活体组织检查。 放线菌侵入组织后,可引起组织坏死及形成脓肿,其中有放线菌颗粒(actinomycotisgranules)或称为“硫磺颗粒”(sulphurgranules),由菌体和菌丝组成,色淡黄,直径可达数百微米,镜下见嗜碱性不规则分叶体,中央部呈均一性,边缘部有辐射状分支细丝,细丝顶端常有胶体鞘膜,形成玻璃样杵状体,周围有大量中性多核白细胞环绕,再外周为上皮样细胞,巨细胞,嗜酸性细胞及浆细胞,最外层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 发病年龄主要在20~50岁,男性常为女性的2倍。 早期症状为涎腺局部出现无痛性小肿块,逐渐增大,检查发现腺体肿大,组织较硬,并有压痕,挤压腺体导管口无分泌物流出,肿块不活动,很快有脓肿形成,出现疼痛或热感,表面皮肤呈暗红或紫色,板状硬,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继续发展,表面皮肤变软,脓肿逐渐破溃,流出淡黄色粘稠脓液,肉眼或取脓液染色检查,均可查见“硫磺颗粒”,破溃排脓后的炎症浸润灶,不久就在其周围又形成新的结节和脓肿,脓肿互相沟通,形成瘘道而转入慢性期,瘘管口有不整齐的肉芽组织,以后若伴有化脓性感染时,还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蜂窝织炎的症状,体温高达38.5~39℃以上,这种急性炎症与一般炎症不同,虽经切开排脓,炎症可有好转,但放线菌病的局部板状硬肿胀不会完全消退,愈合后留下紫红色萎缩性疤痕。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合作医生
章文博
章文博 副主任医师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擅长:口腔颌面部肿瘤、唾液腺疾病的诊治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
相关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