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 (别名:苔癣样和斑疹形淀粉样变 )
疾病首页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相关医院 相关医生
就医指南
挂号科室: 皮肤性病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多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支持治疗
是否传染: 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 无遗传几率
相关症状:
相关疾病: 痒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
相关检查:
相关手术:
相关药品:
治疗费用:
展开
疾病简介 病因病理 病状体征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用药 预防保健
展开

苔藓样淀粉样变最常见,发病年龄不限,典型皮损为发生于腔前,呈正常肤色到黄褐色的丘疹,大小约I~3mm,表面常有少许鳞屑,顶端往往过度角化和粗糙;丘疹密集成片,但常不融合,自觉剧痒,有时丘疹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颇具特征性,也可融合成斑块,表面呈疣状,与肥厚性扁平苔藓或慢性单纯苔藓相似,但仍可辩认出斑块表面的丘疹,斑块的边缘亦可见到褐色丘疹,日久皮损可逐渐扩展至小腿屈侧,大腿,踝部和足背,偶亦波及前臂伸侧,腹部或胸壁,斑状淀粉样变较苔藓样淀粉样变少见,其特点是由点状色素斑点聚集成波纹状或网状褐色色素斑,对称分布于背部肩胛区,小腿,臂部,乳房和臀部,中等度瘙痒,容易误诊为炎症后色素沉着,有时苔藓样和斑状两种皮损可同时存在,而且可互相转变,称双相型或混合型皮肤淀粉样变(biphasicamyloidosisiormixedamyloidosis),本病经过慢性,往往迁延多年,可自行消退,但仍可复发。  

淀粉样蛋白多数沉积于真皮乳头,不超过乳头下血管丛,苔藓样淀粉样变与斑状淀粉样变的表现相似,两者主要差别在于表皮改变的不同,前者表皮棘层肥厚和角化过度,后者无此变化,但色素失禁较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较前者少,染色淀粉样蛋白呈均质性,轻度嗜酸性团块,其中有裂隙,系固定和脱水过程中,淀粉样蛋白收缩所致,HE染色不能确定时,可采用刚果红,结晶紫或硫代黄素T进行特殊染色,以往认为,石蜡切片用碱性刚果红染色后,在偏振光镜下观察,淀粉样蛋白呈绿色双折光是证明淀粉样蛋白最可靠的方法,但已知在胶样粟丘疹,皮肤粘膜透明变性及卟啉病中,也可见到同样染色反应,所幸淀粉样变与上述三种病在临床上可以区分,近来有报告采用某些棉染料如塔红及Ri猩红5号染色,在偏振光下检章切片,据说敏感性与刚果红相同,但特异性更高,对胶样蛋白及透明蛋白无亲和力,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关视频 更多
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生 更多
合作医生
温广东
温广东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擅长:皮肤肿瘤、瘢痕、甲病、多汗症、皮肤淀粉样变、皮肤外科
相关问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