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白内障的临床表现(图)?

2009-08-21 15:35:44 来源:百度百科


  不同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1.硬核液化白内障

  硬核液化白内障极少见。由于周边部晶体纤维层液化,在晶体囊膜内有半透明的乳状液体,棕色的胚胎核在液化的皮质中浮动,有时核亦液化。当皮质液化时,囊膜可受到损害而减少通透性,晶体蛋白退出后刺激睫状体,或是核浮动刺激睫状体,因而可有葡萄膜炎或青光眼发生。[-hzh-]   

  2.圆盘状白内障(disc-shaped cataract)

  圆盘状白内障比较少见。瞳孔区晶体有浓密的浑浊,中央钙化,并且变薄,呈扁盘状,故名圆盘状白内障。由于晶体无核,中央部变得更薄,横切时如亚铃状。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3.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

  本病比较常见,约占先天性白内障的1/4。胚胎核和胎儿核均受累,呈致密的白色浑浊,浑浊范围为4~5mm,完全遮挡瞳孔区,因而视力障碍明显。多为双眼患病。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也有散发性。   

  4.中央粉尘状白内障(centralpuiverulent cataract)

  在胚胎期的前3月因胚胎核受损导致,胎儿核不受影响。临床表现为胚胎核的2个Y字缝之间有尘埃状或颗粒状浑浊,故又称板层粉尘状白内障。假使胎儿核也受损害,在临床即表现为核性白内障或板层白内障。在裂隙灯下可见浑浊区内有很多细小白点,浑浊的范围约为1~2.5mm。多为双眼对称,静止不变,对视力的影响不大。   

  5.绕核性白内障(perinuclear cataract)

  此种类型的白内障很常见,占先天性白内障40%。因为浑浊位于核周围的层间,故又称板层白内障(1amellar cataract)。通常静止不发展,双侧性。临床表现是在胎儿核的周围绕核浑浊,这些浑浊是由不少细小白点组成,皮质和胚胎核透明。在浑浊区的外周,有“V”字形浑浊骑跨在浑浊带的前后,称为“骑子”。由于核中央透明,视力影响不十分严重。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晶体在胚胎某一时期的代谢障碍而出现了一层浑浊。同时也可伴有周身其它系统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多,在文献上曾有报告在一家系垂直传代多达11代,在542人中有132人为绕核性白内障病人。
  

  6.前轴胚胎白内障(anterior axil embryonic cataract)

  此种类型白内障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白内障,约占25%。在前Y字缝之后有不少白垩碎片样或白色结晶样浑浊。这些浑浊是胚胎期前4个月形成,由于浑浊局限,对视力无非常大影响,因而一般不需要治疗。[-hzh-]   

  7.前极白内障(anterior polar cataract)

  本病的特点是在晶体前囊膜中央的局限浑浊,浑浊的范围不等,有不超过0.1mm的小白点浑浊;亦可非常大,并占满瞳孔区,多为圆形,可伸入晶体皮质内或是突出到前房内,甚至突出的前极部分触及到角膜,称为角锥白内障(pyramidal cataract)。在角膜中央有相对应的白色局限性浑浊。部分有虹膜残膜。前极白内障的晶体核透明,表明胚胎后期的囊膜受到损害,囊膜异常反应而形成一个白色团块,用针可将浑浊的团块拔掉,保持晶体囊膜的完整性。双侧患病,静止不发展,视力无明显影响,可不治疗。   

  8.后极性白内障(posterior po1arcataract)

  本病特点为晶体后囊膜中央区的局限性浑浊,边缘不齐,形态不一,呈盘状、核状或花萼状。常伴有永存玻璃体动脉,浑浊的中央部分即是玻璃体动脉的终止区。少数病变成进行性,多数静止不变。极少有严重视力减退。在青少年时期,后极部的浑浊向皮质区发展,形成放射状浑浊,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9.缝状白内障(sutural cataract)

  本病的临床表现是沿着胎儿核的Y字缝出现异常的钙质沉着,是3个放射状白线,因而又称三叉状白内障(tri-radiate catarct)。由线状、结节状或分支样的浑浊点构成Y字缝的白内障,绿白色或蓝色,边缘不整齐。一般是局限性,不发展。对视力影响不大,一般不需要治疗。常有家族史,有连续传代的家系报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合并冠状白内障或天蓝色白内障。
  

  10.珊瑚状白内障(coralliform cataract)

  珊瑚状白内障较少见。在晶体的中央区有圆形成长方形的灰色或白色浑浊,向外放射到囊膜,形如一簇向前生长的珊瑚,中央的核亦浑浊,对视力有一定的影响,一般静止不发展,多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的隐性遗传。[-hzh-]   

  11.点状白内障(punctate cataract)

  日体皮质或核有白色、蓝绿色或淡褐色的点状浑浊,发生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时期。浑浊静止不发展,一般视力无影响,或只在轻度视力减退。有时可合并其它类型浑浊。   

  12.盘状白内障(disciform cataract)

  本病由Nettleship等人在 Coppock家庭中发现数名先天性白内障,故又名Coppock白内障 ,其特点是在核与后极之间有边界清楚的盘状浑浊,清亮的皮质将浑浊区与后极分开。因浑浊的范围小不影响视力。晶体的浑浊发生在胚胎期的第4月,可能与晶体的局部代谢异常有关。   

  13. 膜性白内障(membrane cataract)

  当先天性完全性白内障的晶体纤维在宫内发生退行性变时,其皮质渐渐吸收而形成膜性白内障。当皮质肿胀或玻璃体动脉牵拉后囊膜,可造成后囊膜破裂,加速了皮质的吸收,即表现为先天性无晶体。临床表现为灰白色的硬膜,有多少不等的带色彩的斑点,表面不规则,有时在膜的表面可看见睫状突和血管,后者可能来自胚胚血管膜。亦有纤维组织伸到膜的表面,故又称为血管膜性白内障或纤维性白内障。单眼或双眼发病。视力损害严重。少数病例合并宫内虹膜睫状体炎。   

  14.全白内障(total cataract)
 
  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浑浊,也可以是在出生后渐渐发展,在1岁内全部浑浊。这是因为晶体纤维在发育的中期或后期受损害导致。临床表现为瞳孔区晶体呈白色浑浊,有时囊膜增厚,钙化或皮质浓缩甚至脱位。视力障碍明显,多为双侧性,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多见,在一个家族内可以连续数代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很少数为性连锁隐性遗传。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