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淤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血栓并发症的主要元凶

来源:医生在线 2022-01-13

  是什么原因导致肿瘤患者这么容易出现“血液粘稠”并形成“血栓”呢?

  癌症患者血栓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涉及多个彼此相互影响的途径,其中“静脉淤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等是主要的形成机制。
  首先,恶性肿瘤组织会释放各类促凝因子,同时通过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和血小板活化,后者会使患者的血液处于一种超凝状态,血液流速减慢,特别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化疗、手术等治疗措施则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出现损伤,此外,治疗过程中患者长期卧床,也让静脉血液处于瘀滞状态,加重血管内凝血形成血栓的风险。

  “活血化瘀”:

  预防血栓并发症提高生存几率与质量

  所谓“活血化瘀”,其实就是针对有“血液比较粘稠”又称“高血凝状态”患者进行以“抗凝”、“溶栓”为主的治疗。既然肿瘤患者的“血液粘稠”问题比非肿瘤病人更加严重,“活血化瘀”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根据Cochrane协作网发表的综述结果来看,恶性肿瘤抗凝治疗确实能有效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

  从“阿司匹林”到“中医中药”

  知道了肺癌进展原来是与“机体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咱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消炎药能起到抗癌作用了。

  阿司匹林除了具有抗炎作用外,还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因“机体高凝状态”导致的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早有研究证明阿司匹林能够改善肿瘤的预后。

  除阿司匹林外,目前临床实际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的药物主要是低分子肝素,目前国外的治疗指南因各国国情差异而略有不同,但普遍共识是:

  急性血栓治疗方案:癌症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应至少用低分子肝素治疗3-6个月。对于未完全缓解(CRcompleteremission)的患者,可以在6个月后停止治疗。

  血栓预防方案:BCSH、NCCN和ESMO指南建议,对于住院或围手术期癌症患者进行血栓预防,使用非肠道抗凝药物进行药物性血栓预防,只要有临床证据表明存在活动性恶性肿瘤,抗凝治疗应无限期持续。

  低分子肝素钠这么有用,可美中不足的是,它需要进行皮下注射,因此一般需要在医院、门诊这样的医疗环境下进行,给患者增加了很多不便。

  所幸咱们还有口服抗凝药供选用,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但它们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机体高凝状态的防治效果是否优于低分子肝素钠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实际上,“活血化瘀”也是很多中医中药的主要治疗功效,药理学实验发现,水蛭、虻虫、红花的提取物有改善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临床试验证明,含有以上中药成分的回生口服液对I期-II期肺癌手术患者的PLT(血小板)、FIB(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血凝状态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为“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的典型方剂,在抗肿瘤的同时还表现出明确的抗凝和抗血栓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健康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相关文章
没有更多了

提示

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道拓医生在线】并关注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啦~

知道了~
微信咨询 发报告 电话咨询 98%用户选择 在线咨询 方便快捷